◎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督。
2月5日,被雾霾笼罩多日的北京迎来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为优。三是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
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重化工比例不但没上升,还在下降。当前,国家正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冬季错峰生产力度,抵消供暖带来的新污染物排放量。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说,挥发性有机污染VOCs是PM2.5和臭氧治理的关键污染物,深圳在治理VOCs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我国是最早下降的,从2005年起,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是最高,机动车污染控制也是卓有成效。
去年入冬后,深圳等城市也出现了雾霾。其中,科技部、环保部、广东省政府密切配合,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研究与实践,建立全国第一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引领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管理机构设置欠合理目前我国能源管理的最高议事协调机构是国家能源委员会,日常主管办事机构是国家发改委主导下的国家能源局。
专业化需要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燃烧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不仅仅生成巨量的污染物,也排放了大量地球自身已经无法吸收的二氧化碳(地球自身吸收二氧化碳主要依靠植物和海洋吸收,称为碳汇)。没有全面系统的、顺畅的跨部门协调,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能源转型的进程能够按照规划去一步步推进。国家能源委一年开不了一次会,而作为一个副部级的机构,在统筹协调能源重大问题方面,国家能源局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国家电网、五大四小能源企业、石油石化企业级别都比能源局高,另一方面,能源局自身改革和能力也有很大局限。迷恋传统能源也使我们逐渐失去了能源创新发展的机遇,我们的风能技术、光伏技术全球领先,由于缺乏对新型能源的包容和耐心,这些领域的优势正在丧失。
用法律去代替文件,用更权威、更稳定的法律将能源管理固定下来,实现能源监管有法可依,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减少18%,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十二五初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8%,氮氧化物10%),但我国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改善,特别是空气污染明显加重。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艰难,需要我们消除偏见、凝聚共识,需要我们革除积弊、加大投入,更需要我们摒弃惯性思维,真正有远见、有胆识地安排好能源规划。管理部门专业度不够一个主管部门,如果不秉持专业和科学的精神,就无法把握重点和趋势,也就不可能有超前的规划,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延用多年的格式,对二氧化碳减排仍然只字未提。共识缺失、专业度不够,导致我们的主管部门不能完全吸收专业意见,没有做好清洁能源将以指数曲线的速度替代化石能源的思想准备,对社会上一直还在强调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变化的误导置之不理,依然遵从惯性思维,不敢做大胆的、有前瞻性的预测。
导致这一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试作如下分析。能源转型变革动力不足能源主管部门具备了专业能力后,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推动能源变革。能源局很难管制地方政府利益,不能很好排列各种能源的优先发展顺序,更谈不上能源监管了。目前,我们虽然没有了煤炭部,但发改委管着大的能源项目,工信部管汽车(似乎也管理各行各业的产能),环保部不管挖煤,也不管发电,大部分央企级别和能源局一样,至于能源局旗下互相对立的部门就更多了。
纵观最近五年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笔者就发现了一些无奈。目前尽管出台了《环境税法》,但我们更需要《能源法》、《电力法修正》、《可再生能源法修正》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法》等一系列法律保障。
我们一直迷恋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实际上是一种能源鸦片,我们总希望自己再排放一些年,取得低成本发展的机遇,殊不知,污染的排放一方面导致环境恶化,被大自然惩罚后的治理成本将远远超过发展的收益;另一方面雾霾,水、土地、食品污染严重损害了民众的健康,这些正成为我国民生工程最大的诟病。我们更期盼一个高级别的国家能源管理部门,本着对十几亿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深刻践行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住能源转型的巨大机遇,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燃烧,还老百姓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法忽视的现存矛盾。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顺利召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方案正式下发。能源涵盖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涉及经济、资源、环境、外交等多个部门,而地方为了GDP,依赖煤炭,多龙治水和利益使然抵消了变革的动力三是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那时还未公开监测PM2.5,但减排方案已开始实施。据悉,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还联合环保部等8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试点工作,重点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创新,集中开展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研究。
2月5日,被雾霾笼罩多日的北京迎来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为优。从评估情况看,重污染期间这些错峰生产城市用电量下降幅度不大,仅10%左右,有些企业不降反升,未落实错峰生产要求。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冬季是雾霾治理的最大挑战。珠三角产业逐步升级,跟发达国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样的。
从2008年开始,深圳连续做了三次VOCs排放调查,已非常清楚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排放量从多少降到多少,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氮氧化物与VOCs协同减排关系,既降低PM2.5又控制住臭氧污染。如按照支撑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目标,中国环科院牵头组成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协同创新体,突破北京市污染源解析等关键科学问题,为APEC蓝阅兵蓝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这都需要加强城市间相互学习,及科研单位科技的支撑。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重化工比例不但没上升,还在下降。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说,珠三角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大气复合型污染,开始考虑PM2.5问题。二是能源调整比较早,执行比较到位。
去年入冬后,深圳等城市也出现了雾霾。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珠三角区域6项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标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年均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比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低32%。
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我国是最早下降的,从2005年起,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是最高,机动车污染控制也是卓有成效。正如珠三角治霾经验,陈吉宁强调,京津冀要提高五化水平,即科学化、系统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日前,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与科技日报社联合召开的雾霾防治专家座谈会上,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项目又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和实践,不但对区域需求做了很好布局,而且与高水平专家团队建立了长期联系,为我国深入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及环境管理提供了经验与借鉴。据介绍,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科研成果为全国快速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也为其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先进经验和示范,使京津冀等地区树立信心。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率先整体达标,其治霾经验在京津冀管用吗?调结构是珠三角治霾法宝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认为,每个区域的大气污染成因,都不外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以柴油为主、管理和执法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共性问题。京津冀削除的只是僵尸产能?当前,京津冀区域环境质量是有改善的,这说明措施是有效的,方向是对的。
广东用了十几年时间取得今天的进步,这速度比英、美、日都要快。实现阅兵蓝就借鉴了珠三角经验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设立的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重大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发项目,在珠三角地区建设了我国首个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郝吉明说,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现,京津冀实际产量并没减少,部分地区削除的是僵尸产能。2016年在气象不利情况下,空气质量继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而在京津冀,这个数值是71。
我们在研究评估,看是极端天气带来的,还是没有干活,没有采取科学、过硬措施带来的?广东是前者,对后者,我们要督促这些地方加大治理。其中,科技部、环保部、广东省政府密切配合,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研究与实践,建立全国第一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引领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9:48天狐定制
2025-04-05 19:15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5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0天狐定制
2025-04-05 18:50天狐定制
2025-04-05 18:16天狐定制
2025-04-05 17:59天狐定制
2025-04-05 17:54天狐定制
2025-04-05 17:50天狐定制
2025-04-05 17:38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